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測試環境:Linux系統 Oracle 9.0.41.用oracle使用者登入如果要再次安裝, 最好先做一些備份工作。包括使用者的登入指令檔,資料庫自動啟動關閉的指令碼,和Listener自動啟動的指令碼。要是有可能連建立資料庫的指令碼也儲存下來2.使用SQL*PLUS停止資料庫[oracle@ora920 oracle]$ sqlplus /nologSQL> connect / as sysdbaSQL> shutdown [immediate]SQL>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最近公司的伺服器總是有問題,有時候訪問慢的受不了,自己對Linux只是剛入門,實在查不出問題,真是把我煩死了。首先想到是否是資料庫的問題,想去修改mysql的設定檔,結果到處找不到my.cnf,經過別人指點才知道,要將mysql目錄下的mysql-(*).cnf的檔案改名為my.cnf拷入到/etc下面,看自己的資料庫情況,就把mysql-medium.cnf改名後拷入了,在my.cnf的[mysqld]中加入了mysqldumpslow進行記錄mysql的查詢慢的語句,結果運行了幾天沒發現有記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重新設定MySQL。移除服務,mysqld-nt -remove,成功。網上另有命令,不成功。重新設定,出現1045錯誤,進入MySQL命令,SET PASSWORD FOR 'root'@'localhost' = PASSWORD('root');重裝系統後,再安裝Mysql,到最後一步Apply security settings,又遇到1045問題了。錯誤碼 1045Access denied for user 'root'@'localhost' (using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a. show tables或show tables from database_name; — 顯示當前MySQL資料庫中所有表的名稱。b. show databases; — 顯示MySQL中所有資料庫的名稱。c. show columns from table_name from database_name; 或show columns from database_name.table_name; — 顯示表中列名稱。d. show grants for user_name; —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硬體準備環境:硬碟: 16塊 SAS 15K RAID5 帶512MCacheCPU: AMD 4核兩顆記憶體: 16G軟體環境:作業系統: RedHat AS4.6 2.6.9-67.ELsmpMysql: 5.0下面分別根據不同情境進行效能調優:使用情境A:寫操作(插入/查詢/刪除)密集,而且資料容量遠遠超過記憶體的大小(最小是200G以上,甚至更大到1.5T以上),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因項目預研需要,所以想找一個能夠滿足內外網資料庫同步方案,前面先是測試了一下Oracle的進階複製功能,未果;才轉而進行Oracle Stream的測試,大概是我水平太差了,前後測試了3.5遍總算把Oracle Stream運行正常起來了。錯誤的原因其實稱不上原因,無他,讀文檔讀的不細緻,手誤、本身對這方面也缺乏理論認識。關於Oracle流的原理Oracle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時至今日,經過反覆的實驗終於配置RAC成功,現在把詳細的操作步驟貼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能讓同樣對RAC的配置存在困惑的兄弟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也希望朋友們發現有不足之處多多指正,共同進步。 1.環境: VMWARE SERVER 1.7,ORALCE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測試環境是:DB: 11.2.0.3 ,10.2.0.4 OS:RHEL 4.8把Oracle 10G中的stored outline資料移轉到11G中1,匯出測試表中的資料[oracle10g@rhel4 sql]$ expdp scott/oracle tables=test1directory=testdumpfile=test1.dmp; Export: Release 10.2.0.4.0 - 64bit Production on Saturday, 06 April, 2013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假設有這樣兩條資料: (表名為user) 1) username=admin,password=000000 2)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在安裝Oracle軟體時建議更改undo_retention參數,建議將預設900的值更改為10800秒,即3小時;alter system set undo_retention=10800 scope = both ; 加入一張employees 表中資料被刪除一部分,並且已經提交,需要恢複,並且資料庫運行在歸檔模式。 思路:通過SCN號來講表恢複到原來的記錄上 首先查看SCN好的變化: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在一個頻繁 commit/rollback 或磁碟 I/O 有問題、大量物理讀寫爭用,那麼、我們便會經常瞧見 LOG FILE SYNC 等待事件出現在 TOP EVENTS 中,評估 LOG FILE SYNC等待事件的指標是平均等待時間、以及 AWR 後續的 WAIT EVENT HISTOGRAM對於 OLTP、平均等待時間 7 ms算正常、正常情況下平均等待時間不會超過 10 ms下面給出幾種最佳化的策略、㈠ 最佳化 REDO 日誌的 I/O如果能夠最佳化 REDO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仔細看了下Flush文法,同時在工作中也經常使用Flush命令,在這兒匯總下。MySQL的FLUSH句法(清除或者重新載入內部緩衝) FLUSH flush_option [,flush_option],如果你想要清除一些MySQL使用內部緩衝,你應該使用FLUSH命令。為了執行FLUSH,你必須有reload許可權。flush_option 可以是下列任何東西:2.3.HOSTS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統計資訊的作用Oracle基於CBO的最佳化器在產生執行計畫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統計資訊,你可以把CBO理解為一個複雜的數學模型,而統計資訊是它最主要的輸入,執行計畫是輸出,如果輸入都不準確,輸出還可能準確嗎?所有,統計資訊是否及時有效對執行計畫的好壞有著關鍵的影響。2、dbms_stats包Oracle裡採用dbms_stats包分析統計資訊(Analyze命令已淘汰,不建議使用),該包的使用方法,官方文檔有詳細說明(http://docs.oracle.com/cd/E11882_01/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情境描述: Oracle資料庫中有2張表,一張是tm_bus_realtime_log當前表 只有當前一天的資料。資料量有幾百萬的資料。還有一張表,tm_bus_realtime_his曆史表 進行了分區。每10天一分區,就是每個月有3個分區。整個曆史表有幾億的資料量。每個分區有千萬條資料。問題描述: 在從曆史表的分區中,查詢資料時,很慢,由於資料量非常大,如果想查詢幾天的資料更慢?應該如何提高查詢的速度?在論壇上發了一個關於這方面的一個文章,非常感謝留下意見的人,一些好的建議如下:1 改成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在用DELETE OBSOLETE 命令刪除廢棄的備份檔案,如果出現如下錯誤(RMAN-06207 & RMAN-06208),那麼需要用CROSSCHECK命令來解決:RMAN-06207: WARNING: 2 objects could not be deleted for DISK channel(s) dueRMAN-06208: to mismatched status. Use CROSSCHECK command to fix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原始碼下載與準備 PG 詞法和文法解析分別使用 flex 和 yacc指令碼,也就是原始碼裡能看到的 .l 和 .y 檔案,由他們產生 .c 和 .h檔案。 更詳細資料見: http://flex.sourceforge.net/(很不幸,這個網站是無法直接存取的,自己想辦法) http://www.gnu.org/software/bison/ 這兩個工具在 Windows 下的環境一直沒有徹底弄好,再加上考慮它們的版本,我都是在 Linux 下產生文法引擎,操作步驟見 (2)。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MongoDB 主從複製(Master-Slaver)實驗1. 建立主從目錄[root@bakdbservermongo]# mkdir dbs/master/[root@bakdbserver mongo]# mkdir dbs/slave/ 2. 配置Master節點[root@bakdbserver mongo]# mongod --dbpath /var/lib/mongo/dbs/master --port 10000--master --rest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Linux下安裝Oracle系統最好是1G記憶體,2G的swap空間,硬碟至少需要4.5G空間。至少環境在Linux Server release 5.3以上如果是Linux Server release 5.1,改裝oracle10.2g吧一、查看Linux版本[root@localhost ~]# cat /etc/issue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Server release 5.5 (Tikanga)[root@localhost ~]# cat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新安裝Oracle 11g,不料沒記住安裝時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不用擔心,開啟sqlplus。 按如下步驟,建立一個登陸使用者: 第一步:以sys登陸 sys/密碼 as sysdba 此處的密碼任一字元都能登陸上。 sys/manager as sysdba 登陸成功後就可以建立新使用者了。 第二步: 建立使用者 文法: CREATE USER 使用者名稱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在RHEL 6.3上安裝Oracle 11g 資料庫,在安裝過程中檢測包的依賴關係,發現缺少pdksh-5.2.14-1.i386.rpm這個包,在安裝pdksh-5.2.14-1.i386.rpm包的過程中,發現此包和ksh包衝突,卸載ksh包,再安裝完pdksh-5.2.14-1.i386.rpm包後,安裝正常進行。pdksh-5.2.14-1.i386.rpm為:免費在 http://linux.bkjia.com/使用者名稱與密碼都是www.bkjia.com具體下載目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