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如何有效實現軟體的需求管理》第三篇,(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第八篇)】
我們先看下面一個簡單的軟體開發中的流程圖,大家可以看到需求階段主要是由這麼幾個階段組成,按照先後順序就是主要就是:擷取使用者需求(要做些什麼)-->策劃工作(怎麼去做)-->評審(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開發(開始做/讓誰去做),咱們的需求管理,其實也就是關注這些階段的管理了,下面部分的篇幅會對這幾個階段做一些介紹,當然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會涉及一點。
第一階段:需求萃取(要做些什麼)
關於要做些什麼,其實對於產品的需求階段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拿IPhone 4S來說吧,它的需求萃取階段就定了以下幾個需要做的點:
A5雙核,800萬像素網路攝影機,1080P高清,Retina顯示屏,iCloud, iOS5…, 最後也很好的實現了,那對於使用者而言,他們關注的是什麼呢?不就是關注實現了什麼功能嗎,是不是做得更漂亮,更薄,更強大了?但是怎麼去把它做薄,做強大,用了什麼材料,用了什麼技術,他們會去關心嗎?明顯不會去關心的,所以對於使用者而言,就是關注“做了些什麼”,而“做了些什麼”在需求階段對應的就是“要做些什麼”。
當然,也許蘋果根本沒考慮要做些什麼,4S 有可能只是 For Steve的縮寫而已,紀念一下喬布斯先生先,我最近也買了您的傳記,正在拜讀中。
要擷取需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方面,需求實在太多了,你隨便去網上發些文章,我相信肯定會有很多人給你Idea的,你卻不知道要拿哪一個;另一方面,好的需求又實在太少了,你不知道哪個需求能讓產品得到客戶認可。所以有時候你真的會覺得,好無奈,好鬱悶,因為你實在沒辦法判斷要採用什麼需求。
當然無奈和鬱悶總是伴著成功一起的,讓你成功的那一刻,這些無奈和鬱悶總是甩得無影無蹤了,我們偉大Jobs先生正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請允許我使用“偉大”依次,雖然我們沒有買蘋果產品,但是它的產品的確很吸引我,如果我有錢,我肯定會買的,呵呵。
我覺得,處理需求的人真的很偉大,別看他們可能對技術不熟悉,但是他們是在“創造產品”,而大部分人只是在“做產品”。在不斷創造過程中,很多很多人都“犧牲”了,但是總是有些人成功了,靠著這些成功,這個世界才能進步。感謝愛因斯坦,感謝牛頓,感謝喬布斯,感謝諾貝爾,感謝大家看我的文章,感恩節要到了,雖然不是中國的節日,但是也祝大家快樂!只有人人充滿愛,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說了一些閑話,我們再回到主題,怎麼去擷取需求呢?其實手段很多,一種自己去收集,這個也相對簡單,比如網上論壇發文章,自己去看一些行業新聞,看看競爭者的情況,聽聽客戶的意見,都能收集到不少需求;另外一種就是自己去創造,這個就相對難了,而且也很難成功,當然一旦成功了,你的產品就能脫穎而出了。
關於怎麼擷取需求,我也只能說這些了,因為能不能擷取好的需求是沒辦法用“教”來實現的,它總是要麼得從量變到質變,要麼得有靈感。
我接下來說的主要是對於已經擷取的需求的管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