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1 號店的控股權賣給了沃爾瑪後,創始人、董事長於剛回顧了己創業史裡的經驗教訓總結認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574.html">電商創業有四大誤區。
誤區一:只要有流量,就會有銷售
不少人誤認為有流量就會帶來銷售。 不錯,電商有句名言稱流量為王(Trafficis the King),流量是電商的基礎,但千萬不要忽視流量品質的重要性。 銷售額= 流量× 轉換率× 客單價,流量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轉換率定義為顧客到網站上來到最後下單完成購買的比例,客單價是顧客從該網站一次購物的平均消費。 低品質的
流量轉換率低,且即使顧客下單也只是領取贈品或只購買深度折扣的商品,對利潤和價值的貢獻為零甚至是負的,這種流量應該果斷地過濾掉,不要讓其佔用伺服器、物流和客服資源。
在獲取有品質的流量這一點上,我們的做法是將各個不同管道來的流量細化管理,制定不同的流量策略和轉換率目標值,詳細分析各管道來的流量特徵並用不同的行銷方法來應對。 比如說:門戶、遊戲、視頻網站大多用來做品牌宣傳;返利類的網站聯盟來的流量則用促銷資訊促成購買,並對網盟的量加以一定的控制以降低對其的依賴;由搜尋引擎或導航網站來的流量則用精准的搜索內容、關聯推薦、 豐富的品類中心內容促使其轉換;社交網站我們
用熱門話題和相關聯的商品利用口碑行銷來傳播。
誤區二:好的線下零售商線上也能做掉
不少人認為,線上線下都是零售,只是管道不同,只要商品好,在哪裡都好賣。 這裡輕視了這兩者的巨大差別。 線下和線上的零售各有各的優劣勢,若不能揚長避短則可能一事無成。 線下零售具有實體商品體驗性,商品立即可得性,通過場景刺激臨時衝動性購買,店員近距離服務等特徵。 線上零售具有無店面虛擬購物,擁有大量顧客資訊精准行銷,口碑行銷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不受地域、時間和貨架空間的限制等特徵。
這裡以行銷舉例。 線下零售多數依賴海報和平面廣告來推廣,利用店鋪場所的環境及聲、光、味等效果刺激購買,也有通過銷售人員與顧客面對面交流來推介商品。 而電商通過 SEO/SEM、EDM、網盟、入口網站廣告、SNS 合作來獲取流量;同時擁有大量的顧客搜索、收藏、購買、關聯商品的資料和資訊,可進行精准行銷。 並用 Landing Page、連結、使用者評論、打分系統等方式為顧客提供知識性、經驗性、權威性的推薦。
誤區三:只要抓好了某一個關鍵點顧客體驗就好了
一般都認為,把和顧客有直接接觸的配送和售後客服做好就把顧客體驗做好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顧客體驗是一個綜合考量,牽涉到商品的豐富度、銷售價格、送貨的及時性、售後服務的優劣,系統和使用者介面的簡單方便易用等等。 顧客體驗的改善是一個從一點一滴做起的長期的過程,沒有 magic 和一蹴而就的方法。
1 號店從上線的第一周就開始每一天由客服經理髮出一個日報(Daily Report),內容是顧客通過各個管道(電話、郵件、論壇、網上調研等)給我們的回饋。 其次我們將每個部門的KPI 都和顧客體驗關聯起來,通過這些KPI,我們讓每一個崗位員工都明確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影響到顧客體驗的。 讓顧客體驗的改善成為每個員工的必須關注點。
誤區四:只要規模做大了成本自然就降下去了電商是一個規模遊戲。 由於電商早期需要在人才、IT 技術及硬體和物流設施上有可觀的投入,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攤薄這些成本。 從而容易行成一個誤區,認為有了規模,成本就自然會降下去。 不錯,有了規模就有了談判砝碼,增加的量可以説明降低採購、物流以及行銷成本。 但容易忽略的是對商務模式的可擴性(scalability)的重視。
當一個商務模式不可擴時,規模越大成本越高或者成本的降低遠遠達不到預期。 比如說,有網友提議在社區裡通過物業和保安建提貨點,管提貨點的兼職人員也可以做社區推廣和區內送貨。 這種模式完全不可擴,它增加了一個中介層和其相應的時間和成本,如何招聘和管理這麼多社區的兼職人員將是一場噩夢。 還有不少 其他的誤區, 如垂直電商較容易成功,
電商的成本一定比傳統零售低,等等,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