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f Update: 2018-07-28
本文介紹Python中的流程式控制制(條件陳述式和迴圈語句) 1、條件陳述式 (1)只有if a=Trueif a: print("a成立了") print("我知道a成立了") (2)if---else a=Trueif a: print("a成立了") print("我知道a成立了")else: print("a不成立") (3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本文介紹Python的資料庫操作: (1)PyMySQL庫的安裝:Python3版本及以上,需要使用PyMysql庫來串連mysql (2)資料庫操作 (3)事務 1、PyMySQL庫的安裝 (1)下載地址:https://pypi.python.org/pypi/pymssql/ (2)關於安裝,可以參考:http://blog.csdn.net/yanzhibo/article/details/52422333 2、資料庫操作 import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本文記錄一些該書中出現的知識,方便需要使用的時候查詢。 隱含波動率 隱含波動率是在其他條件下不變的情況下,輸入公式不同期權行權價格和到期日測得的市場報價的那些波動率值。 這種情況下隱含波動率不是模型/公式的輸入參數,而是對該公式進行某項數字化最佳化過程的結果 4.1 基礎資料結構: Python 整數可以為任意大,解釋程式簡單地使用所需位/位元組表現數值。 a = 10000 a.bit_length() #結果為17位 term = 10*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 安裝好後,使用activate啟用某個環境 activate python34 # for Windows source activate python34 # for Linux & Mac # 啟用後,會發現terminal輸入的地方多了python34的字樣,實際上,此時系統做的事情就是把預設2.7環境從PATH中去除,再把3.4對應的命令加入PATH # 此時,再次輸入 python --version #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Wing IDE具有一個十分有用的特性,就是處理複雜bug的時候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查看調試資料值。這個功能具體是由Watch工具實現的: 查看資料值 在PrintAsHTML中發生異常時,按右鍵Stack Data工具中的本地數值。這將顯示以下選項,可隨著時間的變化查看數值: Watch by Symbolic Path——將導致Wing IDE在當前堆棧中尋找帶有符號名稱的訊息。當你選擇這個選項時,Watch面板將會顯示一個條目: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上節我們是說了如何擷取到動態資料,那麼現在就來說說如何擷取到你想要的資料。 目前我所遇到的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 這種的json形式我任務是比較正常的格式,一個{}裡面有一個[],[]裡面則是資料資訊 對於這種,可採用以下方式來擷取資料,比如aid,author等資訊 d_hot = d_json['recommend']['list'] 這樣一行代碼就找到了json裡兩個標籤名裡面的內容,擷取的是許多資訊所組成的數組,根據迭代即可獲得每一條資料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背景:這幾天想在介面測試中增加logging列印功能,在testerHome正好發現有人分享自己的介面架構,看了之後其中用到ConfigParser,然後自己寫了遇到一個坑,寫下來用於備忘吧。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這段時間閑來沒事,突然對opencv的Face Service比較感興趣,但因學習能力有限,目前只能做到臉部偵測的部分,要是加識別的話,就需要神經網路、模式識別等相關學科了,下面來看程式。 # coding: UTF-8 #引入dlib和opencv這兩個庫 import dlib import cv2 #t第一個函數,功能是從映像中檢測人臉部分 def detectFact(img): #利用內建的檢測器 detector =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原圖: 轉換成: python代碼 # -*- coding: utf-8 -*-import osfrom PIL import *curdir="E:\\py\\WinPython-32bit-2.7.6.4\\study"os.chdir(curdir)def RGB2BlackWhite(filename): im=Image.open(filename) print "image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起因:寫過好幾次了,每次都記不住 # -*- coding: utf-8 -*-import time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def datetime2secs(mydate): ''' datetime.datetime 類型 到 自epoch 的秒數 ''' return time.mktime(mydate.timetuple())def secs2datetime(ts): return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方式一:使用reversed()函數 a=[1,2,3,4,5,6,7,8,9]b=list(reversed(a))print b 注意:reversed()函數返回的是一個迭代器,而不是一個List,需要再使用List函數轉換一下。 方式二:使用sorted() a=[1,2,3,4,5,6,7,8,9]c=sorted(a,cmp=None, key=None, reverse=True)print c 注意:其中reverse=True是按降序排列,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X = np.array([[-1,-1],[-2,-1],[1,1],[2,1],[-1,1],[-1,2],[1,-1],[1,-2]])y = np.array([0,0,1,1,2,2,3,3])# y=np.array([1,1,2,2,3,3,4,4])# clf =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buildList = []#定義一個空列表用於存放目錄中需要的檔案名稱 for dirPath, dirNames, fileNames in os.walk(gPathSrc + "/../BUILD_RECORD"): #迭代目錄 for curBuildName in dirNames: if re.search((".*(MI.*).*"),curBuildName):#Regex篩選出需要的檔案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 import time # float時間戳記形式 >>> time.time() 1459152027.0778329 # struct_time形式 >>> time.localtime() 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6, tm_mon=3, tm_mday=28, tm_hour=16, tm_min=0, tm_sec=32, tm_wday=0,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timedalte 是datetime中的一個對象,該對象表示兩個時間的差值 建構函式: datetime.timedelta(days=0, seconds=0, microseconds=0, milliseconds=0, minutes=0, hours=0, weeks=0) 其中參數都是可選,預設值為0 下面應該是常識,幾乎每個人都知道: 1 millisecond = 1000 microseconds1 minute = 6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關於環境配置的操作,其實非常簡單,假如不使用第三方的架構的話,只需要安裝Python即可完成後續的操作。 一、Python的安裝和配置: windows系統的安裝配置過程如下,假如是Mac系統,可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Python Web 1 —— python和MongoDB安裝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 # Python Time Conversion # ########################## ------------------------ -- 一. 時間的表示類型 -- ------------------------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背景: 最近在介面測試中,開發在介面中校正了cookie用於驗證身份,所以造成了介面測試case多條報錯,只要是postid和userid會進行關聯校正,所以看了request中發現可以擷取cookie的方法,所以寫一下用於記錄。 方案: def getcookie(self,url_header_list): '''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做項目的時候,為了方便,總是直接把檔案放在案頭上。時間一長,案頭上的檔案堆積如山。到了必須清理的時候,整理比較耗費時間。直接刪除又不太放心,因為有些檔案可能還會用到。 通常我的做法是,建立一個檔案夾,把檔案全部移動到裡面,為案頭騰出空間,然後有空的時候再回來整理。 因為我經常這麼做,重複勞動。重複勞動都應該讓程式代勞。所以我用python寫了一段指令碼,實現了這個簡單的功能。以下是源碼: #This Python file uses the following
Time of Update: 2018-07-28
[python] view plain copy #!/usr/bin/python2 # coding: utf-8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