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系統都會有他的生命週期,從生到死,經曆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複雜度的管理貫穿系統的整個生命週期,就像進化論的自然選擇一樣,不停的最佳化著系統,不停的斷舍離,保持著系統的生命力。 系統初建的階段,主要是完成0到1的構建,用於驗證業務模式或者做最小的Demo產品。這個階段優先考慮的就是時間和成本,就是要快。因此,這一階段的 技術選型很重要,如果選擇不對,就會引入不必要的複雜度,降低研發效率。我覺得有以下兩個維度可供考慮。
1、未來的領導者需要擁有明確的價值觀和清晰的願景,他們真誠、靈活、內心一致、目標明確。 2、領導者必須具備基本特質:價值觀、願景、真誠、靈活性、一致性、目的 3、我們真正的價值觀藏於內心,這些價值觀在根本上都是普世性的。 4、在開始探索自我和自己的價值觀,更清楚地探索社會問題之前,我首先必須擺脫來自父母、社會和文化的制約。
做 效能測試已經有一兩年時間了,一直都在胡亂碰撞,東學西學,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很少想過把它們連貫起來。今天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一下效能測試到一定階段需要站到一個什麼樣子的高度去看待效能這個問題。 很多企業招聘都唯寫效能測試,會使用LR,jmeter工具。其實會使用jmeter和LR進行效能測試還只是效能測試的第一步,離真正的效能測試工程師還很遠。我也還在路上
01 運行 1)App安裝完成後的試運行,可正常開啟軟體。
簡介 程式碼涵蓋範圍是衡量項目原始碼被 測試的一種指標,部分的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標準,越高的程式碼涵蓋範圍可能就代表了更高更安全的品質保證;部分人對代碼覆蓋保持懷疑的態度,儘管承認覆蓋率是測試品質的一個標準,但不一定相信已被覆蓋的代碼是經過良好的測試的;而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程式碼涵蓋範圍在項目中是沒用甚至對項目是有害的,可能程式碼涵蓋範圍較高,項目實際品質較差,給項目成員提供了一種錯誤的安全感。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在開始談如何提交有效缺陷這一問題之前,想先和大家談談關於“吐槽”的觀點。 “吐槽”一詞,是指從對方的語言或行為中找到一個漏洞或關鍵詞作為切入點,發出帶有調侃意味的感慨或疑問。普通話裡相當於相聲的“捧哏”。 那麼為什麼要談的是測試如何提交有效缺陷卻說到“吐槽”去了呢,二者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絡呢。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下面進入正題: 大家對吐槽都不陌生,可以說每天都在吐槽,而大家每天吐槽的點基本上都差不多。比如:為什麼我找不到功能測試的好工作呢;為什麼我在公司裡不被重視呢;
如何讓使用者感覺App運行速度更快呢,這需要對App進行效能測試。限制App效能的因素按照App的系統結構分為App自身和App需要用到的後台服務。 測試App串連網路的速度 一般採用在類比Mock環境下進行測試,測試方法更多使用的是在App的log中新增時間戳記的方式計算時間,例如使用Apple公司提供的iPhone Configuration Utility中Devices的Console查看App的log。 測試App在不同網路速度下操作的流程程度
測試案例的編寫可不簡單呢,寫一份專業的測試案例,是所有測試 工作者考慮的內容,其實用例的編寫是可以通過一些思路來進行,不少比較成熟的公司為了提升用例的專業性,就會有自己的用例庫,包括流程、關注點,以及自己定義的模板。 今天作為測試老鳥的我經過幾年的經驗沉澱總結出來的一套測試案例編寫思路,該思路累計共有八步,經驗過驗證幾乎所有功能性測試都可以依據該架構思路來進行,將最大限度提升 用例設計 的專業程度 第一步、UI體驗測試 1.風格、
最近有機會做一些面試工作,主要負責面試軟體測試人員招聘的技術面試。 之前一直是應聘者的角色,經曆了不少次的面試之後,多少也積累一點面試的經驗,現在發生了角色轉變。初次的面試就碰到個工作年限比我長的,也沒有時間仔細瞭解對方的簡曆,再加上應聘者比較“強勢”。面試情況是比較糟糕的。 有同學會說,唉。不就失去了一個應聘者嘛。多面幾個就好了。這不單單是失去應聘者,面試者對面試官的印象更重要。面試官的能力與表現對於初次面試者來說往往代表的是公司的,更具體點是測試團隊的能力。
該文檔匯總了QC安裝後無法使用的問題,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不相容IE7,IE8的問題(伺服器端設定) 2、無法在Win 7下正常下載頁面(用戶端設定) 3、在QC中填寫中文內容後無法正常提交到資料庫(用戶端設定) 4、在QC中填寫中文內容出現亂碼的現象(待修改) 解決QC相容(支援)IE 7,IE 8的問題 問題一: QC9.0預設支援IE 6,不支援IE 7和IE 8的,一開啟IE 7和IE
1、從早忙到晚能力卻沒有提升,這是為什麼。 從早到晚,加班到深夜,驀然回首,而你的職位卻原地踏步,設定了目標,儘管拼了全力,卻依然完不成;一直很努力的你,感覺自己忙忙碌碌,但是能力一直沒有多大提升……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那麼說明你遇到職業“瓶頸”了。如果一直無法突破自我,就只能原地踏步。 這是因為,隨著工作內容的變化,你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已經不匹配,對新環境和變化的適應能力不夠,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工作。
1、“軟體測試太容易,誰都能做”的觀點 “作為軟體測試員,最令人灰心的事情之一是在大多數時間內,你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德州一家做IT服務的公司工作的Sodhani說道,“我很驚訝的看到軟體測試團隊被精簡到今天這個地步,很多團隊中的大多數人竟然還沒有任何職業目標,他們工作只是為了薪水”。
loadrunner情境設定的方法: 1.逐步增加使用者數,分多次去運行情境。比如:第一次運行50並發,第二次運行100並發…… 2.針對同一個指令碼設定多個組,使用組策略(點擊Edit Schedule按鈕,選擇Schedule by Group),第 一個組為初始使用者數,如100,第二個組以50或100遞增。每個使用者情境都持續穩定地運行一段時間,這樣
瀑布模型是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過程模型,但實踐中受到越來越大的局限性,我認為現代軟體越發龐大和複雜,我們往往不能一眼洞穿,加上使用者需求的多樣化和不確定性,都讓瀑布模型力不從心。於是出現了原型模型、迭代模型、敏捷過程模型和並行存取模型。例如原型模型就是為了加大與使用者的交流,挖掘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這裡只是泛泛地談一談一些著名的測試流程改善模型。 TMM(測試成熟度等級模型) 流程能力:描述了遵循一個軟體測試過程可能達到的預期結果的範圍。 TMM的建立得益於:
白盒測試 概念:按照程式內部的結構測試程式,通過測試來檢測產品內部動作是否按照設計規格說明書的規定正常進行,檢驗程式中的每條通路是否都能按預定要求正確工作。
在我本人想繼續寫完這篇文章之前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軟體測試適合什麼樣的人幹。 回答各式各樣: A:男生 B:女生 C:有耐性不足的人,溝通能力不好,抗打擊能力不強的,邏輯太混亂,沒有思路的人,比較懶的人,學習能力不強而又不積極主動的人 D:認真,負責,仔細,有恒心,能加班等等...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呢,軟體測試到底是不是只是女生的專利,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進入到軟體測試的真實世界中,來看下什麼是軟體測試:
軟體項目區別於其它項目的最顯著的特徵是其不可見度,它不像硬體購銷、建築工程,都是實實在在可見的東西。而軟體項目在系統交付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客戶是無法感知自己想要的系統究竟是什麼樣子。因此,需求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據相關統計資料分析,軟體項目90%以上失敗的原因都在於沒有重視需求或者需求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導致的。
最近剛結束三個項目,三個項目測試期間發生了很多的故事。 成員介紹:組長W,成員L,成員Z。 成員背景:組長W剛到公司任職,以前的老員工。成員L熟悉項目A,成員Z熟悉項目C。 組長目的:鍛煉組員L具備組長的管理能力,鍛煉組員Z具備組長的管理能力。 任務分工:成員L負責項目A的測試,成員Z負責項目C的測試,組長W負責項目B的測試。
概述 軟體測試 用例設計最重要的前提是掌握業務知識,加上一定的 測試案例設計方法,軟體測試的 工作實際就非常簡單了,多測試幾個實際項目技能就自然提高了。 我把軟體測試案例設計分成4個部分: ·測試類型 ·設計思路 ·設計技術 ·去蕪存菁 測試類型
今天去高新區的智樂軟體筆試,筆試結果不能算好,但總還是有點兒收穫。 首先,題目是全英文的,對於我這種英語苦手來說真是煎熬。不過,題目雖然是英語的,但單詞易懂,基本都是學C++是出現過的單詞(我參加的是C++用戶端筆試)。總的來說基礎題目十分簡單,大多都是C++基礎題目,只要事先用功複習過,就不是什麼問題,除此之外,就是4道coding題,有3道都和遊戲演算法,資料結構有關,所以要去參加筆試的朋友一定要好好複習一下遊戲的基礎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