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kageManager( 5691): Native ABI mismatch from package file W/PackageManager( 5691): Package couldn't be installed in
前一段時間一直在弄畢業論文和答辯的事情,還要急著趕回來上班,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弄Android開發了,話不多說,在老羅前一篇文章提到,從原始碼樹下載下來的最新Android原始碼,是不包括核心代碼的,也就是Android原始碼工程預設不包含Linux
掃描和識別條碼的android支援庫android支援掃描條碼。不過手裡沒有真機,無法理解該功能是一個應用,還是一個可API調用的功能。不過在網上找到一個免費開源的android處理條碼的庫。見:http://code.google.com/p/zxing可以作為應用安裝到android上,見:http://code.google.com/p/zxing/wiki/GettingStarted或者,在另外的程式中使用該功能:http://code.google.com/p/zxing/wiki/
大家編譯過Android源碼的童鞋肯定知道,編譯整個Android源碼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以後如果我們修改了Android原始碼中的某個模組或者在Android原始碼工程新增一個自己的模組,是不是還是執行make命令呢?答案是否定的,Google為我們準備了另外的命令來支援編譯單獨的模組,以及重新打包system.img的命令。在繼續學習Android原始碼之前,就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命令吧。 首先, 一.
現在在這個智能手機的時代, 我相信一個具有自己個性的手機才可以吸引到自己的使用者,而iphone在具有創新和個性的硬體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iOS手機作業系統,給了使用者一個非常特別的使用者體驗,從而贏得了市場,Android的迅猛發展,各種各種的Android手機不斷推出,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而且Android手機出貨量也是在極大的增長,已經形成了手機作業系統三分天下的局面,並且在不斷的增加著Android市場的天下。nokia主導的windows phone
這幾天頗有些麻煩,為了做rtsp server,把live555移植到android下,通常的做法是寫一個Android.mk,放到android源碼樹下,mm一下,就可以,但是我的老出一堆錯誤,而我在單獨的ndk下編譯,竟然正常,就在清閑一些得時候,靜下心來看看那些編譯錯誤的提示,原來是沒找到那幾個c++的庫,在ndk下編譯器會自動給加上,而在android的源碼樹下就要自己給加上了,如下:LOCAL_LDFLAGS +=
來源於之前的部落格。之前在開發Android程式的時候碰到大量下載圖片速度非常慢的問題,可以使用圖片壓縮方法將所有圖片壓縮,提高傳輸效率。伺服器端使用servlet的輸出資料流,配合java的壓縮公用程式ZipOutPUtStream和ZipInputStream來完成。伺服器端主要代碼: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調試前的參考文檔:1)調試lcd背光,背光主要分為PMIC內建的和單獨的DCDC,如果為PMIC內建的背光,一般平台廠商已經做好,直接調用介面即可,如果為單獨的DCDC驅動,則需要用GPIO控制DCDC的EN端2)確認lcd的類比電,io電是否正常3)根據lcd的解析度,RGB/CPU/MIPI等不同的介面,配置控制寄存器介面4)根據lcd
今天終於在Android上成功調用了基於RTSP的網路程式庫介面,經過N長時間的糾結,終於完成了!我的Android NDK版本是NDK r5b,系統是ubuntu10.04首先,Android中的C++引用stl庫1 在需要調用模板庫的檔案前包含標頭檔: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此時編譯可能不過,需要在Android.mk檔案內添加: LOCAL_C_INCLUDES :=
最近一直在做Android上多媒體的開發,主要涉及到Android媒體框層,開始是移植live555和ffmpeg到Android上,改進Android多媒體架構Open Core的不足附上Android體系架構圖:開始是移植出現各種錯誤,各種找資料,最後在Android上成功移植上了live555和ffmpeg,最近也忙於整合測試,沒時間寫寫心得!前幾天在測試在Android上調用live555中的庫,寫了測試工程,其中jni中的Android.mk檔案如下:LOCAL_PATH :=
想要做Android嵌入式開發,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參考文檔:http://blog.csdn.net/zkycdy/article/details/8296384一:首先你必須瞭解ARM平台 Android 移植與驅動核心開發,當然也可以是X86和其他的平台,不過其他平台的Android智能終端開發並不是很多。 Android嵌入式智能作業系統是基於Linux核心和驅動的,對於HTC、華為等公司開發Android作業系統時,需要專門將Android移植到
最近在做Android 上多媒體的開發,首先是需要在Android移植ffmpeg,結果在網上找了很長時間的文章,哎,還是各種失敗,產生的庫檔案只有1.6k大小,這可急壞了我,還是網上各種度狗最後在我的系統ubuntu 10.04,Android NDK 是Android NDK r5b,成功編譯出了1.9M大小的libffmpeg.so檔案,最近有空還是決定把編譯曆程寫下來,給那些碰到同樣問題的網友一個很好的參考! 開始我是參考這篇文檔做的移植,我在虛擬機器中重裝了一個ubuntu
雖然很多網友都已經寫過在ubuntu11.04中編譯運行Android2.3的文章,不過,任何東西都得親自去做過才會更加清楚的知道其中的步驟,很久以前就想親自編譯一下Android源碼,想做一下Android的嵌入式開發,最近才開始真正去做,當然之前加入一個CM10的Team Dev的部分嘗試還是很有用的,雖然沒怎麼做出點什麼東西,還是蠻慚愧的!最近要回學校做畢業設計和論文答辯,黃石的夏天估計熱的稀爛,和武漢有得一拼... 閑話少說,我的系統具體配置是: win7 32位旗艦版+
最近在做Android上的多媒體開發,通過JNI介面調用各種底層庫,例如:lib***.so 如下所示,總是載入不成功。調試發現,每次載入so庫,會跳到catch異常處理部分,然後列印異常log資訊。 1.static{ 2. try{ 3. System.load("/data/data/com.***/lib/lib***.so"); 4. } 5. catch(UnsatisfiedLinkError ulink){ 6.
編譯運行完Android源碼,接下來的就是如何去學習Android龐大的源碼,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去學習分析它,那麼你用幾年的時間估計也不能把其中的代碼弄清楚,作為一個Android開發人員,你需要的是從一個非常龐大複雜的代碼中提取你想要的那部分,然後正確的去修好編寫它! 閑話少說,源碼(Android2.3)的目錄結構Makefile (makefile檔案)bionic (bionic C庫,C運行時支援:libc、libm、libdl、動態linker)bootable
// Android 通過XML自訂Menu ,擷取MenuInflater來構造Menu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import android.os.Bundle;import android.view.Menu;import android.view.MenuInflater;import android.view.MenuItem;import android.widget.LinearLayout;import
先看 ,具體在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xiaoxiang1123/4113040 package com.qq.ui;import java.util.List;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import android.view.LayoutInflater;import android.view.View;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import
首先來看一張Android Binder系統啟動並執行時序圖: (此圖來自於google搜圖) 從時序圖上來看,整個Android Binder系統還是有些複雜的,但是仔細分析可能會發現整個Android Binder運行機制似乎與某種常見的系統架構類似,是的,那就是我們經常會見到的基於RPC機制的C/S架構了。 為了便於對比和解釋Android Binder的原理,我們先從一個比較熟悉的情境分析:
第一步 將Android項目放到packages/app目錄下並添加Android.mkAndroid.mk的寫法引用了第三方Jar包的情況,可參照Calculator寫LOCAL_PATH := $(call my-dir)include $(CLEAR_VARS)LOCAL_MODULE_TAGS := optionalLOCAL_STATIC_JAVA_LIBRARIES := libding #包名與下邊對應
今天又碰到了這個問題。綜合以前的做法跟現在的情況,我找出一種相對比較好的做法。像網上到處說的sysytem.exit(), android.os.Process.killProcess(android.os.Process.my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