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路德維希·密斯·凡的羅 少就是枯燥(less is bore)—羅伯特·文丘裡 less is more是設計領域對現代主義的解讀,主張功能決定形式(forms follow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啟發學習法評估(貌似等同於專家小組評審)這個方法聽得比較多,而系統的實際操作經驗很少,大部分因為時間關係都只是直接需求評審,邏輯上沒大問題就ok了.本周產品小組的一個產品使用了這個方法,效果還挺好~不過一般只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因為依賴品質較高的原型設計人員前期的分析.以下是最近學習的關於啟發學習法評估比較詳細的介紹和執行步驟(好玩的是資料來自於”精通Web Analytics“這本書;另,此方法同樣試用於用戶端產品)啟發學習法評估的步驟(1)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近日和友人探討有關於近年興起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這句口號於互連網興起,卻同樣適用於當前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產品領域,並為大多數產品界同道所認同。隨著在互連網 WEB2.0的逐漸成熟,使用者對於互連網資訊即時和分享的要求日益增多,並且在網站內容提供以及實際運作過程當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們是愈發的知道在互連網中正所謂得使用者者得天下。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概述:一份具有革命性的事業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Microsoft .NET:超越瀏覽,超越網站 微軟公司正在創造新一代的進階電腦軟體,它革命性地綜合了計算與通訊技術,為開發商們提供了工具,致力於網路和其他計算技術的變革。我們把這項創新稱為Microsoft? .NET,它第一次使開發商、企業和消費者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運用科學技術。Microsoft? .NET將創造出真正的分布式網路服務,它能夠整合并協調為數眾多的輔助程式,為消費者提供獨到的服務 -- 而這正是今天的網站所夢寐以求的。Microsoft?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Microsoft .NET平台:建造新一代網際網路 建立在XML和網際網路協議的標準整合構造上的Microsoft .NET平台為開發新型進階軟體提供了一個革命性的模型。在此之前,軟體開發模式一向側重於單個系統,甚至試圖掩飾與其他系統的互動,使它們看起來象本地系統內部的互動。Microsoft .NET的設計意圖十分明確,要將網上所有可用資源整合成為一個解決方案,而對現有的技術來說,這種整合極其複雜和昂貴的。Microsoft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Microsoft .NET使用者技術:智能互動 今天,計算技術被分割在兩個領域裡 -- 一個是個人電腦和相關裝置的應用程式,另一個是網站。Microsoft .NET可以讓這兩個緊密地合作,將強大的功能與網際網路上無盡的資訊海洋結合起來。它將把今天的網路變成Tim Berners-Lee(WWW的發明者)曾經預言的“互動式創新空間”。 今天,同時工作於線上和離線的環境中 -- 甚至只用一台個人電腦 --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Microsoft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結論:.NET革命 微軟在十年前作出了“資訊在你的指尖”的預言。而在那時,資訊是什麼樣呢?數據機以4800傳輸速率的速率串連;大多數訊息通過普通傳真發送而不是電子郵件;幾乎沒有人聽說過網際網路。雖然我們已經預見到了一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得到資訊的世界,但我們並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技術可以讓這一切變成現實。但是今天,我們確切地知道了。 作為第一個全面利用計算與通訊技術的平台,Microsoft .NET無疑會在21世紀的頭十年內在上述兩個領域裡引起一場革命。 Microsoft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我依稀還記得admin5將seo推向高潮的那一兩年,admin5首頁最少有四分之一來自於seoer的熱情投稿,隨著網路營銷推廣的更加多元化,社會化營銷,微博、微信、移動互連網的興起,慢慢的沖淡的搜尋引擎seo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便再寫想必也只是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東西,加上越來越沒有人情味的搜尋引擎,讓這些seoer的站長變成了任人魚肉的犧牲品。不免讓人灰心,但這是否意味著seo就這樣沒落了。seoer是否就只是在網路大軍中扮演著搬磚工的角色。 在我看seoer無法被替代,也不會沒落,雖然沒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回頭,會看見曆史,當我們感觸記憶超過十年,就會對曆史有更深的理解。或許不需要十年,我們只要回過頭去看看3-4年前的產品,就足以讓我們體會滄海桑田。比如手機,其曆史也就20多年,而不斷的更新換代讓人追趕地氣喘籲籲。就在幾年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熱衷於畫手機,各種創新的機構或者是新的使用方式的提出,但是現在,這種熱情氣氛已經變了。尤其在 iPhone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最近在看“北極熊”一書,在前面部分,關於IA的概念中,有一副圖片,讓人印象深刻:無序的BookStoreIA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資訊變的有序,以便於使用者的尋找和使用。一個典型的IA應用就是圖書管理,包括圖書館和書店。但是在美國有一個書店,它的書不是以傳統的模式擺放整齊,同時讓客戶方便尋找的,而是“雜亂”的“堆”在地板上,讓客戶去自己看和尋找,它並不希望哪些知道要買“什麼書”的客戶來購書,而是給客戶一個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使用ASP和XML混合編程,那是因為ASP頁面能夠很容易讓我們看清應用程式正在做什麼,但是你如果你不想使用ASP的話,你也可以使用任何你熟悉的技術去建立一個用戶端程式。下面,我提供了一段VB代碼,它的功能和ASP頁面一樣,也可以顯示相同的資料,但是這個VB程式不會建立發送到伺服器的XML字串。它通過運行一個名叫Initialize的預存程序,從伺服器取回XML字串,來查詢ClientCommands表的內容。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基於ASP技術開發Internet/Intranet上的MIS系統是非常方便的,首先是它借用了ADO技術和概念,同時通過ODBC訪問資料庫,達到了充分的靈活性和多平台性,另外,由於ASP利用VBS和JS指令碼語言,也保證大多數開發人員很快進入開發過程,減少了學習的過程。 但是,由於ASP是基於Internet/Intranet方式的,它和傳統的C/S結構畢竟有所不同,這樣在開發中也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本文講述常見的一些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 問題描述A.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UCDChina進入2010年的第一個話題就是盤點過去一年裡,中國互連網、乃至國外都有哪些新產品出現,或者更廣義的說,有哪些領域的產品發生了變化——改變互連網格局,或改變人們生活。國內書友會前跟千鳥回憶了一下09年有哪些產品讓互連網界一直忙碌著,想來想去,好像前半年忙活SNS(狹義的),後半年忙活微博。這一年中國互連網界基本圍繞社會性網路開展各項活動,各大網站爭相試水。在SNS新品中頗具影響力的屬搜狐的白社會。微博可謂是09後半年炒的最火的。以新浪微博為代表,被使用者戲稱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mysql|訪問 過去查詢Mysql的時候,都見3306對所有連接埠開放著,感覺不安全。netstat -anlp | grep mysqltcp 0 0 0.0.0.0:3306 0.0.0.0:* LISTEN 638/mysqldunix 2 [ ACC ] STREAM LISTENING 12305521 638/mysqld /tmp/mysql.sock當然,也想過用Iptables來實現,不過好像還是不行。iptables -A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如何做出好產品,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大到我從來都不敢觸及。但是當我們結束TOP開發人員聚會,翻看很多開發人員的會議感想的時候,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開發人員會認真的記下我們給出的建議,很認真,很細緻。昨天通過電話跟一些其他地區的ISV溝通,當和他們溝通和分享到一些經驗的時候,發現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可以協助很多ISV少走很多彎路。所以想到把自己能夠想到的一些經驗寫下來,也是為了那些在其他地區,不方便參加聚會的ISV。同時也希望這些話題的提出,能夠引發更多的開發人員對這些問題進行關注和探討。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Objectified - 這個有關設計的紀錄片比較長,分幾次機會才看完,因為喜歡做了下記錄和個人註解,便於以後思考的時候能以此過濾一下思路,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對 ”產品設計“接觸越多,越覺得以前想法的狹隘,真正熱愛著設計的,應該為自己所處的行業而自豪,把熱情再次投入到使用者和細枝末節裡吧,影響更多的人…* 每件產品都在講述一個故事,代表著它的創造者 - 設計背後的內涵和文化特徵;* 設計要思考的不是客戶,而是真正的使用者,甚至要關注極端情況下的群體 -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聲明】:本文僅討論郵件收條(回執),與回複郵件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相信大家在用foxmail收郵件的時候,都碰到過這種情況,見下圖:點一下是,就表示你收到了對方的郵件。熟悉吧,郵件收條,或者叫郵件回執,表示你收到了郵件,僅此而已。 好了,開始說正事。事情的起因是今天早上同事問我,為什麼我從來沒給過他郵件收條(回執),而我是這樣回答他的。
Time of Update: 2017-02-28
是的,我是個抄襲型的互連網產品設計師。這點我毫不否認,如果某個產品模組我不會設計,我會毫不猶豫的拿我競爭者的或者類似的產品來進行抄襲。然後把做出來的東西交給我的使用者來做檢驗,最後修改與完善。我的抄襲過程大概是這樣的:1)求同拿到某個需求之後進行分析,並與我腦袋中儲存的我用過的我見過的產品進行比對,如果沒有就去搜尋。發現我現在做的產品和我之前用過的產品的相通點。2)存異認認真真的使用一次存在與我現在做的產品相通的產品,去看大家對他們產品的反應,以及我用我自己的觀點和掌握的知識做出判斷。看哪些是他